自流井保路风云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王锐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当年自流井官府分县衙门一侧ꎬ有个小地名叫桐梓坳ꎮ有老人说ꎬ那一带山坡坳口上ꎬ那时真有一片桐梓林ꎬ还长势茂盛ꎬ因此得名ꎮ桐梓坳半坡有条小巷ꎬ向西走下坡路ꎬ可通釜溪河边的芦厂坝ꎮ往正下方下坡ꎬ则直通新街ꎮ接通新街那个巷口ꎬ有个很特别的名字ꎬ叫“三倒拐”ꎮ这个地名ꎬ令人想起当年很有名的一出折子戏«三岔口»ꎮ后来坊间干脆把那条小巷ꎬ统称为三倒拐巷ꎮ小巷里有户姓曾的人家ꎬ是一座开有一道小木门的独家小院ꎬ外边沿巷子围了一道梅花桩院墙ꎮ小院不大ꎬ也就丈余开外ꎬ两分地样子ꎮ院里种着一点芭蕉ꎬ几丛茉莉ꎬ还有一株多年铁树ꎬ有半人高ꎮ正屋是三开间青瓦平房ꎬ半新不旧ꎮ稍为有点风光的是ꎬ院墙内有棵很大的核桃树ꎬ长得树干粗大ꎬ枝繁叶茂ꎮ出核桃季节ꎬ树上硕果累累ꎬ很逗周边一些孩童眼馋ꎮ有些顽劣小儿ꎬ时不时趁四下无人ꎬ就捡起小石子往核桃树繁叶间乱掷ꎮ更有胆子大的ꎬ偷偷拿来一根长竹竿ꎬ在梅花桩院墙外面一阵乱打乱戳ꎬ期盼打落下一两只核桃下来ꎬ好尝尝果子滋味ꎮ这时ꎬ只要巷子里有人喝一句:“曾二爷来了!”这些顽劣小儿ꎬ顿时会吓得奔逃四散ꎮ这曾姓人家在自流井ꎬ怎么说也不像井场大户ꎮ可这家房主曾二爷ꎬ在自流井里里外外相当有名ꎬ提起其大名或绰号ꎬ可谓无人不知ꎬ无人不晓ꎮ这姓曾人家的当家男人ꎬ叫曾树龙ꎬ家族排行在二ꎬ人称“曾老二”ꎬ有人喊他“曾二爷”ꎮ此人中等个子ꎬ四十出头ꎬ偏痩ꎬ刀型脸ꎬ一颗门牙有点外凸ꎮ这种牙齿ꎬ当地人讥称“龅牙”ꎮ曾树龙小时候ꎬ确有人称他为“龅牙”ꎬ或喊他“曾龅牙”ꎬ拿他开心取乐ꎮ长大后ꎬ却再没人敢喊他“龅牙”ꎮ人们都有点怕他ꎬ唯恐躲之而不及ꎮ另外ꎬ坊间有人叫他“曾剃头”ꎮ不过ꎬ这里所称的“剃头”ꎬ不是平常人们常说的街头剃头匠那种剃头ꎬ而是有更深层含义ꎮ在自流井里外ꎬ人们之所以有点怕他这个曾剃头ꎬ在于他是个“吃红粮”的狠角色ꎮ啥子叫“吃红粮”?简单直白点说ꎬ就是古代以行刑砍头为职业的刽子手ꎮ古时ꎬ行刑处决人犯ꎬ通常是砍头示众ꎬ场面很血腥ꎮ行刑时ꎬ刽子手一刀下去ꎬ人头落地ꎬ颈项处鲜血喷冒出来ꎬ红光四溅ꎮ刽子手往往会弄得一身猩红血污ꎬ肮脏骇人ꎮ可再污再脏ꎬ他也得忍住ꎬ因为这是他的“饭碗”ꎬ他全靠这活儿吃饭养家ꎮ老百姓把这种刽子手职业ꎬ世俗化地称作“吃红粮”ꎮ“吃红粮”刽子手ꎬ坊间又形象地叫“砍爷”ꎮ意思是ꎬ专砍人脑壳的“爷”ꎮ称其“吃红粮”ꎬ都是老百姓民间智慧的诙谐说法ꎮ«水浒»一众梁山好汉ꎬ一百零八将中ꎬ那病关索杨雄ꎬ以及那个一枝花蔡福ꎬ都当过“砍爷”吃过“红粮”ꎮ可见ꎬ“吃红粮”的人里面ꎬ也出过英雄豪杰ꎮ说起来ꎬ他曾树龙“吃红粮”ꎬ已祖传三代ꎬ算是家传ꎮ他祖父ꎬ曾经在曾国藩的湘军当兵勇ꎬ任军中刀斧手ꎮ军中刀斧手就要负责行刑砍头ꎬ由此练就了一手砍脑壳本事ꎮ太平军平定ꎬ湘军大部兵勇裁员返乡ꎮ其祖父入川ꎬ于富顺县安家ꎮ因那手砍脑壳本事了得ꎬ在富顺县衙谋了个皂隶职位ꎬ主要是充当行刑刽子手ꎮ以后这门手艺又传给了曾树龙老爹ꎮ他老爹后来被派往自流井分县衙门ꎬ仍兼行刑刽子手ꎮ曾树龙小时没读过书ꎬ亦无其他本事可找钱吃饭ꎮ二十岁起ꎬ跟随父亲学砍脑壳本事ꎮ以后子承父业ꎬ当了分县衙门刽子手ꎬ迄今已二十余年ꎬ功夫很深ꎮ古时处决人犯ꎬ通常一年一次ꎬ一般秋天进行ꎬ称为“秋决”ꎮ一年最多两次ꎬ即春天时节再加一次ꎬ为“春决”ꎮ说到砍脑壳ꎬ毕竟也算是门技术活ꎬ而且技术含量还比较高ꎮ比如ꎬ其选刀、磨刀、养刀之功夫ꎻ又比如ꎬ对各类人犯头颈等部位ꎬ观察及选位火候ꎬ下手处的判断ꎻ再比如ꎬ提刀下手的胆魄ꎬ以及刀法拿捏掌握等等ꎮ一刀下去ꎬ要又快ꎬ又狠ꎬ又准ꎬ不能有半点差错ꎮ这些ꎬ都需要有真功夫ꎬ真本事ꎮ自流井保路风云而且ꎬ如同其他手艺一样ꎬ一些过筋过脉的地方ꎬ必须是父传子ꎬ师传徒ꎬ终日相守ꎬ言传身教ꎬ才能将真功夫真本事传承下来ꎮ所以ꎬ“吃红粮”这职业ꎬ一般要祖传ꎬ外人不容易学精学透ꎮ曾老二祖传三代“吃红粮”ꎬ正是这个道理ꎮ曾树龙从父亲那里继承这份差事没两年ꎬ分县衙门皂隶情形就有变化ꎮ清末国库吃紧ꎬ各衙门压缩开支ꎮ自流井分县衙门ꎬ砍脑壳处决人犯的事儿ꎬ一年难得碰上一回ꎮ县知事要勒紧裤带过日子ꎬ左思右想ꎬ把“吃红粮”的“砍爷”ꎬ由正额正粮编制改为兼职ꎮ也就是说ꎬ他“砍爷”曾二爷ꎬ就成了分县衙门编外人员ꎬ临时工ꎮ曾树龙自己对此不大在乎ꎮ他有技在身ꎬ且名声在外ꎬ不说自流井ꎬ放眼周边荣、威、富几县ꎬ“吃红粮”ꎬ没有一个比他曾二爷师传正宗ꎬ砍脑壳手艺更好ꎬ所以他不怕求不到饭吃ꎮ如今他成了分县衙门的临时工ꎬ也等于恢复了自由身ꎬ想去哪就去哪ꎬ谁也管不住ꎮ过去ꎬ周边有些地方ꎬ某个砍头人犯ꎬ种种原因不想让本地“砍爷”操刀ꎬ也就派人专赴自流井来ꎬ重金请他“出一回马”ꎮ当初ꎬ他碍于衙门规矩ꎬ还不敢答应ꎮ成临时工后ꎬ这些官府规矩就不存在了ꎮ分县衙门对他“曾砍爷”的态度ꎬ犹如坊间那句俗话ꎬ土地坡上放风筝———由他去了ꎮ后来ꎬ他果然去了两回威远ꎬ一次荣县ꎮ正事办完ꎬ在荣县拜了荣县大佛ꎬ在威远ꎬ也去看过威远八景ꎮ两个县城游山玩水好一阵ꎬ着实潇洒了一回ꎮ再就是ꎬ周边几县ꎬ包括叙州府一些地方ꎬ有些乡下民团捉到盗匪ꎬ须就地正法ꎮ到时ꎬ怕团丁刀斧手本事不精ꎬ乡民大众面前砍脑壳砍得难看ꎬ坏了民团声誉ꎬ就不怕路远ꎬ或备马或备滑竿ꎬ专门来自流井接他赴当地操刀ꎮ礼金红包自然是很丰厚ꎮ每年春节、端午、中秋三节的年节当天ꎬ“砍爷”曾树龙皆早早出门ꎬ且全套黑色皂隶装束ꎬ头缠一块新崭崭的青丝帕ꎮ丝帕前端ꎬ打一个标准的“英雄结”ꎮ其结头ꎬ一头朝天ꎬ一头指地ꎬ坊间又称“指天恨地结”ꎮ这英雄结ꎬ颇有一番来历出处ꎬ旧时折子戏中常见ꎬ多为英雄好汉独有ꎮ曾树龙这天头巾上打英雄结出门ꎬ一是向公众表示自己身份不同ꎻ二是表明ꎬ他多少也算是个“英雄好汉”ꎬ非普通“行刑曹正”ꎮ出门时ꎬ“砍爷”手中携带的是那把行刑“鬼头刀”ꎮ此刀ꎬ坊间又称其为“法刀”ꎬ其代表朝廷行王法ꎮ曾树龙此番出门ꎬ是为讨赏钱ꎬ特用一张鲜艳的红绸子ꎬ将鬼头刀包裹起来ꎬ以沾点喜庆之色ꎮ当时自流井处决人犯ꎬ主要有两个刑场ꎮ一处是沙湾码头河坝ꎬ小地名叫盐锅坝的地方ꎮ另一处ꎬ也是釜溪河河岸边ꎬ离张家沱码头不远的下桥桥头ꎬ河坎下一个坊间称为五块匾的地方ꎮ此外ꎬ还有一个有时做刑场的地方ꎬ则是灯杆坝闹市大坝子上ꎮ沙湾河坝盐锅坝ꎬ下桥五块匾两处ꎬ做刑场的时候更多些ꎬ灯杆坝做刑场的时候较少ꎮ当年官府之所以选河坝做刑场ꎬ一是河坝地方开阔ꎬ沿河两岸民众都历历可见ꎬ方便行刑时市民大众围观看热闹ꎮ二是面河临水ꎬ便于处理后事ꎮ又因待斩死囚ꎬ总是跪在岸边沙滩上ꎬ面朝河水ꎬ行刑的曾二爷往往在挥刀砍脑壳时ꎬ口里高声喊唱两句:“面朝河对门ꎬ二世变好人!”话音一落ꎬ他手里那把鬼头刀ꎬ刀光一闪ꎬ跪沙滩上那死囚ꎬ顿时尸首异处ꎮ可是ꎬ却死得痛快ꎮ围观看热闹民众ꎬ喝彩叫好之余ꎬ又议论纷纷说:“啊ꎬ这丧家孝敬砍爷的红包ꎬ分量是拿得够了的ꎬ否则哪里会死得如此痛快?”如果行刑的曾二爷此时此刻口里喊唱出的ꎬ换成了这样两句:“面朝河中间ꎬ二世上尖山!”围观看热闹民众就会改口议论道:“哎呀ꎬ这丧家拿给砍爷的红包ꎬ肯定是拿得少了ꎬ才落得此番下场ꎮ”也会有人说:“依我说ꎬ也不一定关丧家的事ꎮ说不定是仇家的红包拿得够ꎬ砍爷是被仇家先买通了ꎮ”这是因为ꎬ尖山是土匪出没之地ꎮ“尖山”一语ꎬ也就成了自流井坊间ꎬ称谓土匪的代名词ꎮ一般说来ꎬ“吃红粮”的“砍爷”ꎬ除了衙门那点例行薪酬ꎬ真正的收入ꎬ在人犯家属或仇家那里ꎬ或其他地方的外快ꎮ而外快收入之大头ꎬ则在街面上那无数商家店铺ꎮ一般不知内情者ꎬ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ꎮ先说人犯家属ꎮ人犯家属为了让受刑者ꎬ“走”得痛快一点ꎬ少受痛苦ꎬ行刑的前夜ꎬ会主动上门ꎬ向“砍爷”送上一份红包ꎬ请“砍爷”在第二天提刀下手时ꎬ多予关照ꎮ反之ꎬ人犯的仇家ꎬ向“砍爷”送红包ꎬ则是想让“砍爷”在第二天下手时ꎬ做点什么样手脚ꎬ让人犯死得不痛快ꎬ“走”得不顺ꎮ如此ꎬ既是对死者最后再报了一次仇ꎬ还会让在世的死者家人心上留下一份“不吉利”的阴影ꎮ总之ꎬ让受刑人犯死得痛不痛快ꎬ去阴间见阎王爷的路上ꎬ“走”得顺不顺ꎬ这一切的一切ꎬ全在“吃红粮”的“砍爷”手上ꎮ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自流井保路风云
返回顶部